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已多少代都生活在一种无信心

发表于2018-04-02

记者姚卿详做“学者在北大”系列采访,最先发表的是朱光潜的访谈,所以关于沈从文这篇在《益世报》十月二十三日刊出时,题为《学者在北大(二):沈从文》。沈从文没有料到,上海《侨声报》于十一月三日又登载此文,且改题为《沈从文论作家》,他指名道姓的点评益发传播开来http://www.huazhongxuexiao.com/。

很难确定记者的记录准确到什么程度,描述中渲染的成分有多大。这篇访问记倒是有一点生活信息:沈从文搬进了较大的宿舍,“他的住房已不是鸽子笼式的了”,“他现在‘和朱先生他们在一块吃饭’。”

回北平后还不到一个月,沈从文就在九月二十二日的《经世日报·文艺》发表《新烛虚》,十月刊于《上海文化》时改名为《北平的印象和感想》,难抑痛苦地表达对所见的厌恶和失望http://www.huazhongxuexiao.com/。

运煤的脏骆驼进城,忽然看到美国出品的坦克;六轮大汽车出城,满载着新征发的壮丁。“就在这个时节,我回到了相去九年的北平。”在人群中散步看人,“俨然已多少代都生活在一种无信心,无目的,无理想情形中,脸上各部官能因不曾好好运用,都显出一种疲倦或退化神情。另外一种即是油滑,市侩、乡愿、官僚、××特有的装作憨厚混合谦虚的油滑。……我们是不是还有方法,可以使这些人恢复正常人的反应,多一点生存兴趣,能够正常的哭起来,笑起来?……我们是不是对于那些更年青的一辈,从孩子时代起始,在教育中应加强一点什么成分,如营养中的维他命,使他们在生长中的生命,待发展的情绪,得到保护,方可望能抵抗某种抽象恶性疾病的传染?方可望于成年时能对于腐烂人类灵魂的事事物物,具有一点抵抗力?”

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