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关注区划调整,大保定将有哪些大变化?

发表于2015-05-14
城市框架的大小,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远大目标的实现。保定市历史悠久,城市框架沿袭自1227年元汝南王重建保定城池时奠定的古城框架,1994年进行地市合并调整区划,1998年将市区周边部分乡镇划归市区管理,市区面积312平方公里。
近年来,许多地方都通过实施区划调整,拓展发展空间,破除发展制约,创造发展机遇,增添发展动力,从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
2000年,广州市通过区划调整,大大加快了建设现代化、国际化城市的步伐;2001年,杭州市区划调整后,一跃成为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区域性大都市。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重庆、青岛、安徽等地也都通过区划调整,增添了发展活力,加快了发展进程。
本次区划调整将为保定带来哪些大变化?记者采访了市民政局、市政府、市发改委等部门相关负责人,经梳理,区划调整将为我市带来如下大变化。
调整前:城市发展空间严重受限

调整前,我市市区面积312平方公里,在全国285个地级市居倒数第十位,在全国6个千万以上人口地级市中位列末位。由于市区面积偏小,城市发展空间十分受限,致使城市建设条件先天不足,基础设施不够健全,城市功能不够完善,极大地制约了保定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。

调整后:城市发展空间扩大,有利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率先突破

保定市辖区由3个变成5个,市区面积由原来的312平方公里增加到2531平方公里,扩大了2219平方公里;市区人口由原来的120万人增加到280万人。
我市的承载能力将进一步增强,能够更好地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,吸引更多的外资,落地更多的项目,聚集更多的人才,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,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实现科学发展、率先发展。
发表于2015-05-14
调整前: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


多年来,受城区面积影响,多种产业难以有序布局和展开,市属244家规模以上企业坐落在周边县城。是对招商引资的制约明显,许多大项目好项目难以落地,错失很多发展机会。2014年市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17.8%,对周边县(市)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,存在“小马拉大车”问题。


调整后: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、提高管理效能。

满城、清苑、徐水三区拥有丰富的土地、矿产、旅游等资源,划归市区统一管理后,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,为城区发展增添后劲。
本次调整减少了一个县级区,将城乡结合部统一纳入城市管理,符合“精简、统一、效能”的原则,将大幅压缩成本,提升社会事务管理效率,方便居民生活。


发表于2015-05-14
调整前:城市建设管理难以统筹


北市区、南市区均属古城区,许多历史遗存和古城风貌跨越两个区,古迹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交叉。另外随着城市发展,目前满城、清苑、徐水3县已与市区融为一体,没有明显的界限分割,实际上已承担起市区的功能和条件。但由于区域的限制和管理模式的不同,许多资源难以优化整合,户籍、医疗、社保等政策无法共享,城市建设不能统筹规划,提高了社会管理成本,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。

调整后:有利于统筹城市规划建设

满城区、清苑区、徐水区三区纳入市区管理,由保定市负责统筹编制和实施整体发展规划,统一产业布局,统一基础设施建设,统一土地资源利用,统一社会管理,能够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功能,有效疏解人口密度,改善城市环境,全面增强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。


发表于2015-05-14
调整前:市辖区名称缺乏文化内涵


保定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名城,文化底蕴深厚,既有市阁凌霄、狼峰竞秀、横翠朝晖等古城八景,又有古莲花池、直隶总督署、曹锟故居等名胜古迹。但现有的新市区、北市区和南市区等市内三区,名称均不能反映保定的历史文化、地理文化和乡土文化,新市区还与乌鲁木齐新市区重名,辨识度和特征不够鲜明。

调整后:有利于提升文化品位

将“竞秀”、“莲池”命名为新的市辖区名称,能够充分弘扬保定地域文化,彰显古城特色,增添城市魅力。


上一页|1|
/1页